首都视听产业协会
春交会

春交会资讯

Activity information

爱奇艺副总裁、总编辑王兆楠:从《我的阿勒泰》到竖屏微剧,爱奇艺破局 “快进键”大揭秘!

来源: CBBPA 发布时间:2025-04-25
字体: | |

2025年4月24日上午,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首都视听产业协会主办,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主办的“剧势焕新,共生共长”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郎园Station中央车站盛大开幕。爱奇艺副总裁、总编辑王兆楠出席,他以“剧集叙事的时代突围”为题,结合逆全球化、注意力稀缺、AI 技术三大时代背景,分享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度思考,强调“技术适配与人性真实”的叙事核心。
 

演讲中,王兆楠聚焦三大时代课题:逆全球化下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注意力稀缺时代竖屏微剧的破局;AI技术赋能下对“人”的故事的坚守。并通过《我的阿勒泰》《家里家外》等案例,提出以“陌生化审美+个体化叙事”跨越文化壁垒,以“强张力叙事”应对碎片化消费,以“人性真实”抵御技术替代的创作理念。

以下为发言原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一年之计在于春,非常荣幸来到一年一度的春交会,和大家分享关于行业的观察和思考。
 

过去几年,影视行业经历了深度调整和重塑。在逆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出海面临很大挑战;观众的文娱消费习惯发生深刻变化,长剧、短剧、微剧共生的行业生态正在形成;生成式AI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在赋能生产者的同时,也带来了关于“创作者价值”的时代之问。
 

我们的剧集生产,应该如何拥抱变化、突出重围,寻找新的增长点?接下来,我想提出三个问题,以及自己的一些粗浅思考,权当抛砖引玉。
 

逆全球化时代,

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不是新的课题,但是在逆全球化时代,却面临新的挑战。现实世界中,伴随着贸易保护、技术封锁和文化孤立,民族主义、民粹情绪泛滥。网络空间里,算法偏见与信息茧房进一步割裂文化共识。
 

全球化退潮背景下,要想讲好中国故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归文艺创作的规律,尊重文艺作品中人的主体性。
 

去年,爱奇艺自制迷你网剧《我的阿勒泰》在海内外的成功传播,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发。艺术无国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的阿勒泰》用“真4K+原生HDR+全景声设计”的高规格拍摄及制作方式,以电影质感呈现了阿勒泰原生态的美,这种“陌生化审美”对于观众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同时,编剧和导演没有采取宏大叙事,而是从哈萨克牧民的日常生存哲学、自然共生的生命观切入,讲述了“小而美”的个体故事。这部作品虽短,却融入了家庭羁绊、女性成长、文化启蒙等议题,用“情感的普世性”规避了价值观的直接冲撞。陌生化的审美、个体化的叙事、普世性的情感,这是《我的阿勒泰》在国际传播中破圈的关键。
 

逆全球化一定不是全球化的终结,而是新规则重构的起点。这些年,我们积极“造船出海”,用平台承载的海量内容,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白色橄榄树》《爱你》《白月梵星》等剧集在国外的播出表现十分亮眼。谷歌的“全球用户搜索剧集趋势”显示,陆剧的全球热度自去年一季度超越韩剧以来,优势还在逐渐扩大。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本土文化的国际化表达,坚定文化自信,不迎合、不粉饰、不浮夸,用人类共通的情绪开关、情感语法,不疾不徐、不卑不亢讲述中国的故事。
 

注意力稀缺的时代,

我们如何讲好竖屏故事?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一书中,传递出一个基本的观点“故事是人类的刚需”。人类总是倾向于用故事来理解世界,讲故事也一直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但是,面对信息过载,人们真正能记住的内容越来越少,观众的注意力日益分散,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反映到影视领域,用户的弃剧率、倍速观剧的占比和观剧过程中的暂停次数不断上升,这迫使我们要追求更有张力的叙事和更有锐度的表达。
 

故事是人类永恒的刚需,手机是当下的第一媒体,两者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竖屏微剧,成为自手机诞生以来、人类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最符合第一媒体特性的全新故事讲述方式。
 

前段时间,行业内出现了一部现象级的微短剧《家里家外》,凭借独到的立意、精良的制作和鲜明的人物成功破圈,打破了竖屏微剧难出精品爆款的魔咒,为整个行业送来了一股清流。
 

赖声川说过,一个好的影视作品,能让你笑,能让你哭,更重要的是,让你走出影院,不会为刚才的笑和哭感到羞耻。未来的竖屏故事,一定是那些“让观众变得更好”的作品。
 

AI时代,

我们如何讲好人的故事?
 

今天,我们借助AI,可以精准地了解观众的需求,抓取用户的“爽点”。爱奇艺自主研发的剧本工坊,可以快速生成剧本大纲和分集梗概,并对剧本从主题、题材、人物、情节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它不仅能帮助创作者更快地发现具备改编潜力的好故事,还能分析故事情节设置的节奏,分析观众情感的起伏变化,进而帮助编剧把故事打磨得更精彩。
 

前几天,黄建新导演在北影节上谈到,AI能代替我们做很多事情,但是导演跟演员在拍摄现场碰撞产生的,那种一瞬间超越想象、超越计划、超越情感表达的灵感,是AI永远替代不了的。我特别赞同黄导的观点,AI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观众、洞察人心,但是永远无法替代人性的表达
 

要讲好人的故事,必须回归创作的初心,我们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数据,而是为了抵达人性的真实。去年的《我是刑警》,近期的《北上》,都是在用故事叩问人的生存、尊严、价值等时代命题,探寻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原乡、心灵归宿和精神密码。这才是创作的价值和魅力!
 

各位同仁,在逆全球化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讲好竖屏故事,在AI时代讲好人的故事,都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我们期待与更多创作者一道,讲好不负时代、不负观众、不负使命的精彩故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