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视听产业协会
春交会

新闻资讯

News and information

首视协创指委主任李京盛评2025上半年剧集创作:开掘主题深度 追求内容表达的丰富性

来源: CTFA 发布时间:2025-07-09
字体: | |
对当下电视剧创作而言,2025年应该说是很具有挑战性的一年:一方面是微短剧风头正劲,在与之争夺观众、市场和资源;另一方面,观众审美趣味迭代的加快、新的科技力量,也在迅速地影响和改变着电视剧创作与制作的原有模式。同时,创作者自身也面临着资金压力、内容突破和手法创新等急需“自我革命”的艰巨任务。这些因素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给长剧集创作者带来了一种焦虑。
 
从2025年上半年电视剧的播出和市场反响来看,长剧依然稳健地占据着主流市场地位,大盘基本稳定,从播出数量到作品质量,从题材类型到叙事角度,从制作品质到创新追求,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现实剧、年代剧、悬疑涉案剧、古装剧、历史传奇剧、法制剧、革命剧、谍战剧等品类齐全,且各自都有亮点与热点:
 
年代剧《六姊妹》和《北上》,以年代厚度、家庭伦理和地域文化特色,丰富了年代剧的叙事深度。现实题材剧《蛮好的人生》《180天重启计划》《我的后半生》等,呈现了当下职场人的成长经历、母女亲情之间的摩擦与重拾、触及了老年人情感生活的深层样貌。《藏海传》在传统古装剧类型的基础上,深挖故事内涵和人物性格的丰富与多样;《长安的荔枝》以新编历史传奇剧的风貌与韵味,力求在历史的缝隙中,展示小人物的命运沉浮;《人生若如初见》,更以独特视角和手法,将晚清至民国初这段复杂历史的兴衰成败之因果,熔铸于对历史兴衰的喟叹与人生命运的悲欢聚散之中。大概也正是由于这段历史的复杂和其作品的独特视角,该剧在观众中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
 
悬疑涉案剧是2025年上半年最具热点的剧集创作和播出现象之一,其播出数量之多、播出密度之大、观众反响之热,实属近年罕见。从年初的《漂白》、到紧接其后的《黄雀》《沙尘暴》《棋士》《乌云之上》《无尽的尽头》《借命而生》等等一共十部左右的悬疑涉案剧,构成了2025年上半年的一大播出景观。总体上看,这类剧以其强烈的剧情吸引力和鲜明的类型化特征,在播出市场占有一定的强势地位,有些剧也因其精良的制作、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对犯罪这一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对人性的认知。但也有些剧因其对犯罪分子的刻画和对犯罪过程的展示而受到观众的非议。因此,它们既是2025上半年剧集播出的热点和亮点,同时也成为了在今后创作中值得研究的疑点和难点。
 
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因此,革命历史题材剧的播出重点会集中在下半年。上半年有两部革命历史题材剧播出,即《我叫张思德》和谍战剧《潜渊》。虽说数量不多,但这两部剧的播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革命历史题材剧在创作播出上的“不缺位”状态。而《我叫张思德》在题材上“熟中见生”的创作思路,对今后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也有一定启发意义。
 
2025年上半年,还有两部题材并非“热门”但却也有着突破“庸常熟路”和“不凑题材热闹”的作品值得关注。一部是讲述破获盗挖文物案的《护宝寻踪》,该剧改变了以往盗墓题材所惯有的离奇险怪灵异的商业噱头,而以文物保护和年轻考古工作者的成长为主题,可以说是对以往旧题材的“更新换代和改造”。一部是目前正在央视播出的《淬火年代》,讲述的是民营制造业在时代浪潮中崛起的故事。这部剧题材虽然并非热门,但故事好看,制作精良,既具艺术匠心,也极具当下意义。它们的成功播出,显示了创作者在内容创新和突破上所具有的勇气和取得的成果。
 
从2025年上半年播出的作品中,依然也反映出目前业界存在的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一是大部分作品在题材和内容手法上还是延续着以往的路数和风格,缺乏对主题的深度开掘和题材上的新鲜感。二是有些创作者把重点过多地用在“形式”上,比如过度追求“电影化”表达,追求画面质感和氛围营造,追求服化道的精致甚至是奢华,特别是有些古装剧,一味地刻意还原形式化的古风古韵,而忽视了在内容层面上的丰富和深刻。还有的作品仅仅为了故事的吸引力而故意打乱时空、以“碎片化”和多时空拉锯的叙事效果,来制造所谓的悬疑,而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三是现实题材的当下热度感有所缺失,大部分现实题材剧都走向了“年代叙事”,讲到当下生活时,就只剩下最后一集来结尾。四是悬疑涉案剧如果在内容和尺度上缺乏“边界感”,很可能会将这类题材引入歧途。如果说目前在创作上存在“焦虑感”,这些其实才是更值得焦虑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的到来,下半年的创作重点将更聚焦于家国记忆。《我们的河山》《阵地》《八千里路云和月》等抗战剧,以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担当,熔铸烽火岁月中的英雄史诗。重点历史剧《太平年》《张謇》则着力开掘特定时代的历史厚度与人物深度,前者展现王朝兴衰下的民生图景,后者聚焦近代实业家的强国探索,均显露出超越题材热度的创作追求。这些作品能否在宏大叙事中注入个体温度,在历史纵深里寻求当下回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