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
登录春推会

新闻资讯

News and information

总制片人罗劲松:都市情感剧《婚姻的两种猜想》火爆背后有哪些创作秘诀?

来源: CBBPA 发布时间:2022-03-14
字体: | |

《婚姻的两种猜想》聚焦30岁左右职场人士的婚恋状态,并通过典型故事透视当下的两性情感问题。

 

随着大结局的到来,沈明宝、杨争和薛可欣、陈彤刚两组家庭关系走向明朗化,在湖南卫视、优酷播出的都市情感剧《婚姻的两种猜想》传播量持续飙升,也在各社交媒体再度掀起了一波讨论热潮。

 

一部口碑、热度双丰收的剧作背后,一定在于其既有充满吸引力的剧情,也可深度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正如《婚姻的两种猜想》总制片人罗劲松所言,“剧的内核是探讨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二次成长。”围绕这一中心,该剧情节设计上深入职业女性的婚恋故事、家庭模式、婆媳关系等多个议题,同时在生活化叙事中融入喜剧手法,表达呈现上也实现了新突破。

 

罗劲松

 

▍喜剧壳、现实核,让观众直呼“爽”和“乐”

 

创新地用喜剧的形式呈现家庭情感大戏,让《婚姻的两种猜想》在风格上与众不同,也让观众倍感新鲜有趣——“现在年轻人的压力已经很大了,用喜剧来呈现这些话题,让观众看起来别这么累。”罗劲松表示。

 

“你连怎么输的都不知道,你怎么可能赢呢”“过度的自尊会暴露自卑的”“信任这种东西,就像是信用卡里的透支额度”“其实有时候男人爱吹个牛,跟女人爱化妆是一样的”……犀利的台词和层出不穷的金句让观众表示真实又扎心,而这种年轻化的语言也是该剧喜剧感的主要表现。

 

剧中,丈夫与妻子、闺蜜之间、婆婆跟娘家妈、同事之间的说话都是在“互相怼”的状态,同时经常加入“甘蔗男”“钢铁直男”这些网络语言,而这不仅仅是为了逗趣,最重要的是与最贴近当下的语境进行对接,因为这就是年轻人常用的语言,很生活、很亲切。

 

 

影视剧必须先让观众有代入感才能进一步引发认同感和情感共鸣。罗劲松说,《婚姻的两种猜想》最怕的是“有没落腐朽的气息”。他在剧本研发阶段还是40多岁,编剧秦悦和助理编剧王瀚笛则分别是80后、90后,丰富的素材信手拈来,而且在拍摄时,最新的桥段也会随时被加入。

 

语态可亲是第一步,故事坚实才是根本。更何况,喜剧手法是最高级的,但是也最难把握,“它看似有一些荒诞的表达形式,但内核是真实接地气的,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罗劲松强调,一切要来源于生活。

 

 

剧本创作时,秦悦和王瀚笛把自己和身边朋友的很多经历融入其中,2018年开始打磨,前后耗时两年时间,其中还作了大量的生活体验和调查采访。比如为了让剧中姐弟恋的剧情更加真实可信,他们到健身房跟有相似经历的人聊,了解对方内心真实的想法以及相处中的矛盾冲突,保证故事的扎实性。

 

剧集播出后,罗劲松发现受众以二三十岁的女性居多,正与大家一开始设定的目标人群相吻合。她们的反馈也是“看得爽”“看得乐”:节奏快,剧情不拖泥带水,更会被人物的精神状态所感染、所打动,为她们敢爱敢恨、坚强洒脱的魅力折服。

 

 

“有热闹,更要有思考和共鸣。”罗劲松表示,在创作之初,自己作为制片人就要进行深刻的理性设计,要精准把握社会现象,要想好反映什么样的社会话题和人群关系,要遵从现实主义创作的根本原则,要与编剧和导演达成深度共识、默契配合,才能展现作品的正向娱乐和社会关怀价值。

 

▍聚焦“30岁”的婚恋故事,直击社会热点

 

《婚姻的两种猜想》聚焦30岁左右职场人士的婚恋状态,并通过典型故事透视当下的两性情感问题。剧中,精英白领沈明宝和IT工程师杨争都到达了适婚年龄,二人在相亲认识、彼此评估之后,由于适合于是很快组建了家庭。

 


这一故事设定镜像折射现实,让当下很多职场青年大呼真实。在快节奏生活、“30+”年龄焦虑的当下,很多人选择追求高效率的婚姻模式,以结婚为目的进行快速恋爱,而且双方各方面越匹配越好,这也成为了普遍存在的时代现象,可谓击中大众痛点。

 

细节上,《婚姻的两种猜想》以稍显夸张的处理,既增添了喜剧效果,也更具冲击力。当沈明宝和杨争带着简历相亲、用小程序答题的方式决定是否相处时,实际体现了很多适婚男女在寻找另一半时直接爽利,极具现实代表性。

 


 

剧中另一组对照情感关系——薛可欣与陈彤刚的“年下恋婚姻”同样具有普遍性。

 

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女性经济能力的提升,她们对伴侣的物质要求降低,并且更在乎对方的人格魅力,于是越来越多的“女强男弱”式关系出现。然而,他们往往一开始很相爱,但是囿于身份、地位悬殊较大,许多潜藏的问题横亘在中间,需要一点点解决。说到这里,罗劲松指出一个小细节,安排剧中人物在健身房相识,也是源于对真实生活的观察。

 

该剧在情节推进上注重循序渐进,以在大量饱满的日常细节呈现中逐步加深对婚姻生活的观察。比如,“适配”的沈明宝和杨争,在婚后相处中却是少不了磕磕碰碰,相互抱怨吐槽,但同时也有温情的一面——在产生矛盾后,杨争以拧紧化妆瓶盖的方式求和,主动结束冷战;面对丈夫的怀疑,沈明宝会提醒说婚姻像雨伞,信任是其骨架。

 

 

婚姻中既需要理性沟通也少不了爱的维系。《婚姻的两种猜想》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关注她们的婚姻、职场和生活状态,并以剧中主人公“婚姻里,先得有自我,才能有我们”的体验、感悟和成长,引导大家积极面对情感这一课,细腻动人也深具现实意义。

 

▍剧情反套路,展现新式婆媳关系

 

在都市情感剧中,婆媳关系永远是绕不开的话题,而《婚姻的两种猜想》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既没有落进“婆媳大战”的俗套,也不回避这一难题,而是以立足人物、紧贴生活的方式深化看点,得到了无数观众的认可。

 

 

从观感上来说,该剧开篇先来了一个“欲扬先抑”,情节转折颇有些让人意想不到。

 

在初次见面就爆发的“婆妈互怼大战”中,沈明宝婆婆李正红斗嘴时丝毫不愿落于下风,给人精明要强的印象。然而她搬进儿子儿媳的家后,却是悉心照料他们的生活。比如得知儿媳小产,她忙前忙后地照顾,不忘进行情绪安抚;在夫妻俩闹矛盾时,她帮理不帮亲;更重要的是,她坚决支持儿媳外出工作,表示“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不得不说,这一影视剧中少见的婆婆形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暖。

 

为什么说是“少见”?因为她既打破了荧幕上惯常出现的“恶婆婆”刻板印象,也非只具有制造冲突功能的纸片人、工具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丰富经历、有丰满内心、有价值逻辑的人物形象。

 

剧中的婆婆李正红年轻时做过车间部主任,离婚和下岗是她人生中最大的两个挫折,可见职业于她而言的意义。有着坚定的职业女性的理想和追求、价值观和人生观非常契合,婆媳两人总容易“统一阵线”,于是,李正红在家庭矛盾中虽然情感上偏向儿子,但是道义上还是站在儿媳这边,一起对抗有点大男子主义的儿子,让无数观众表示“非常暖心”。

 

 

“这是理性战胜情感的正常表现。”罗劲松说,今天的“婆婆”年龄大多在50~70之间,她们的成长和工作阶段处于“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社会发展中,内心非常自立自强,有着自己的职业理想,也都是双职工家庭,没有选择做全职太太的机会。而“李正红们”作为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女性,身上固然有局限性,但也有着当下独立女性的精神。

 

再从实际生活中看,这样的婆婆也非常多。她们爱子心切,但是明事理,对迅速发展的社会生活和观念有了解,能体谅儿媳的不易。所以说,《婚姻的两种猜想》在人物塑造时从普通人行为模式的正常逻辑出发,拒绝脸谱化、标签化,同时注重聚焦、放大人物身上的优点,引导观剧的婆媳换位思考,实现了弱化矛盾、传递温情的效果。

 

 

▍视野更宽阔,塑造有力量的女性群像

 

不仅以充满时代感、烟火气的方式展现婆媳关系,《婚姻的两种猜想》还以此为契机和纽带,进一步深挖女性的精神世界,展现女性之间平等的关系和惺惺相惜的情意。

 

沈明宝聪明、上进、能干,是妥妥的职场女强人,在婚姻问题上归顺主流,认为这是人生必经的阶段;薛可欣家庭条件优越,对待爱情奋不顾身,工作上自己也愿意努力,分别是当下职场中青年女性群体的两类代表。她们或许并不完美,但朝气蓬勃、坚强勇敢,有着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追求和劲头儿。

 

婆婆李正红心地善良而性格坚韧,对人生有坚定的信仰,一心扑在事业上,在经历一系列的坎坷磨难后,最终选择放下仇恨、与自己和解;妈妈肖素云老有所乐,沉醉于黄昏恋,体现的也是一种女性独立,即女性到了什么年龄都要有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在塑造一种母亲形象。

 

李正红和肖素云是上一辈女性的缩影,而杨曼曼则是代表了95后的新一代女性——“我的婚姻我做主,我自己活得很精彩,不需要你们任何人催促我”。她关于婚姻的表达与我们身边很多95后、00后的观点别无二致,也反映了大时代下人们爱情观、婚恋观、价值观的变迁。

 

 

“我们无时无刻地表达着女性在社会中要独立、地位要提高,也展现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鼓励她们二次成长,活出自我、活出真我,实现自己的价值。”罗劲松说。

 

应当说,《婚姻的两种猜想》通过对女性人物闪光点的细腻呈现,让观众看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独立精神,真实动人,既丰满了故事内容,也塑造出了鲜活的、真诚的、有力量的女性群像,充满感染力。

 

通过紧抓时代感和生活感,《婚姻的两种猜想》既以丰富的戏剧看点调动观众兴趣,也真实地描摹出了当代年轻人普遍的婚姻状态,唤起了社会最广泛的共鸣,也让观众在情感投射和自我审视中获得启发,展现出了都市情感剧的创作品格和价值情怀。

 

事实上,“永远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回应大众最常遇到的问题”正是罗劲松一直以来的创作方向和责任情怀,这也是记者出身的他身上不会改变的烙印和符号“只要不忘初心,不管是用笔还是用影像,都是殊途同归的。”

 

从消防题材的热血励志剧《特勤精英》到网络电影《特勤精英之生死救援》《特勤精英之逃出生天》,再到取材自唐山大地震中真实事件的网络电影《大地震》、表现新冠肺炎疫情下社会的网络电影《战疫》,罗劲松的所有影视作品无一不是深刻地反映着现实,体现了对社会的关注、记录和思考。

 

秉持深刻的现实情怀,再加上媒体经历、人生阅历的加持,罗劲松作为制片人的优势凸显。他与艺术创作团队的沟通非常顺畅,会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给到编剧,而对方也总是欣然接受,与具体的表达技巧相得益彰。

 

而这,也正是《婚姻的两种猜想》取得成功的底层逻辑。

 


转自广电独家